参赞视角:唯有合作,中德才能迎接挑战
2017-02-05 深圳市对外经贸投资促进会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德和中欧经贸关系稳步发展,双方在互惠互利中构建了信任,可以说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中德双边关系的基石。
然而,在过去一年中,中德经贸关系出现了一些摩擦。那么,中德间经贸往来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中德、中欧间产生经贸摩擦的原因又是什么?
王卫东
中国驻德国使馆经商处公使衔参赞王卫东来解读这些问题!
中德贸易欣欣向荣
△2016年6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
关于中德间的贸易现状,王卫东介绍称,尽管受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投资品需求不振、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2016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仍保持高位稳定,中国在德国的市场份额有所增加。
据中方统计,去年前11个月双边贸易额达到1374.2亿美元,同比微降3.5%,中方逆差190亿美元。按照德方最新统计,去年前10个月双边贸易额逆势增长2.7%,约占同期德外贸总额的7.8%,较2015年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德自中国进口771.4亿欧元,增长1.6%,占德总进口额的9.8%,高于2015年9.6%的份额;对华出口618.6亿欧元,同比上升4.1%,占德总出口额的6.2%,高于2015年5.9%的份额。
中德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中欧贸易中的核心地位稳固,约占中欧 (盟) 贸易额近三成,同时中国也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与美、法等国并驾齐驱;
二是中国市场对德国工业企业的战略意义更加重要,尤其是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光学产品、化工制药、农业、环保等领域,比如德国最大工业集团大众公司去年在华销量达到400万辆,中国是其主要的业绩增长来源;
三是两国间的产业链合作更加紧密,中国对德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类产品占中国对德出口额的比重已超过半数,目前德在华投资企业已达5000多家,在德中资企业也达到约2000家;
四是双方在贸易领域的互补性短期内不会改变,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不断提高的品质要求为德国高技术、高质量产品提供了发展空间,双方在技术领域的合作也因此日益紧密。
另外,中国目前需求较旺的环保技术和产品也给德国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合作机会。
当然,随着中国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包括外资企业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德国企业在中国获取超额利润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需要以平常心面对,同时应该加大在华投资和研发力度,将更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带到中国市场去,更好地满足中国企业客户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贸易保护损人不利己
王卫东表示,德国历来主张贸易自由化,也是其主要受益者。但近期欧方强化对华贸易保护措施,与德国政府立场的变化不无关系。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德国作为对华钢铁产品出口顺差的国家,也是中国钢铁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国,却对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横加指责,将全球性、普遍性的产能过剩问题归罪于中国,个别政治家借此宣称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其保护主义倾向令人担忧。
与此同时,中国对德投资刚处于起步阶段,就遭遇到德方的限制,这不利于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部分西方国家一方面要求中国不断扩大市场开放,另一方面却针对中国产品和投资不断关紧自己的大门;一方面无视中国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一味标榜自己的市场自由,另一方面却不断增加对企业商业行为的政治干预,限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
这种保护主义的危害性不言而喻。目前,世界经济尚未复苏,在此背景下,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欧债危机持续发酵,难民问题带来的社会冲击难以预测,民粹主义盛行,恐袭事件时有发生,英国脱欧的影响尚未真正开始,美国新领导人的政策不可预见性等等。以上种种,正需要欧洲采取更加理智的态度,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将会对欧洲乃至德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携手并进方能迎接挑战
△高虎城部长在G20贸易部长会议期间与德国经济能源部国务秘书马赫尼希举行会谈。
王卫东表示,2017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是双边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一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过程中,欧洲面临英国退欧、难民涌入、成员国经济发展失衡、民粹主义抬头等重大挑战;中国经济处在稳中求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阶段;德国从中国手中接棒G20轮值主席国,继续倡导创新促进增长、反对保护主义、发展数字经济等。
在此背景下,中德两国需要携手并进,依靠更紧密的合作,共同维护好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着眼于未来,中德在智能制造、高端机械设备、航空、铁路、环保、农业、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以及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德两国处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分别是亚欧两个大洲的最大经济体,互为所在地区最大经贸伙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两国企业间的互利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希望德方能够相向而行,抓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以战略眼光全面推进对华合作。
来源:文汇报